配资官方平台 王健林从“首富”到“首负”,只因为做错了这几事!
有些故事看似波澜壮阔,实则是一个人用尽力气的孤独抗争。王健林,从“亚洲首富”到人人口中的“首负”配资官方平台,他的跌宕起伏绝不是简单的商业失败,而是一部活生生的企业家落幕史。2025年开年,万达商管以500亿价格打包出售48座万达广场,这一消息刺痛了许多人的神经。
曾经的商业帝国,如今却如同一艘漏水的船,随时可能沉没。而王健林,那个曾意气风发立下“先挣一个亿”豪言的人,如今站在成都的某建筑工地,无声地勾勒出时代的悲凉底色。
一、杠杆这把刀,捅了自己一刀还不够
如果你回头看王健林的商业发展史,会发现他是一个“胆子大”的人。1988年,他接手大连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时,只有几百万的启动资金,却敢用“旧城改造”撬动数亿的项目。这种玩法在房地产行业里叫“高杠杆”,说白了就是靠借钱扩张。
2000年后,万达广场遍地开花,他喊出了“万达广场就是城市中心”的口号。背后的逻辑是“拿地-抵押-建设-招商-再拿地”,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。
但杠杆是双刃剑,玩得好,你是风光无限的商业明星;玩不好,那就是万丈深渊。2017年,万达负债突破6000亿元,负债率高达73%。更糟的是,他把赌注压在了海外扩张上。
2015年收购美国传奇影业,2016年计划收购好莱坞的派拉蒙,这两桩交易看似风光,实际上却是万达走向悬崖的开始。外汇管制政策收紧后,银行集体抽贷,万达的海外扩张计划瞬间崩盘。
于是,王健林不得不卖掉文旅城和酒店资产来“断臂求生”,但这仅仅是开始。高杠杆带来的债务雪球越滚越大,最终压垮了整个万达帝国。
二、对赌协议:是一根绳,还是勒死自己的枷锁?
高杠杆的明雷踩了,对赌协议就是万达的暗雷。2016年,王健林为了让万达商业从港股退市,签下了一个对赌协议。协议规定配资官方平台,万达必须在2018年8月前回归A股,否则就要回购股份并支付12%的年息。
这听起来像是一个赌徒押注自己能赢的局,但万达的上市计划却被监管和政策各种卡住,结果对赌协议破裂。
更令人窒息的是,这种对赌并没有停止。2021年,王健林再次与腾讯、苏宁、京东等签下380亿的对赌协议,要求万达商管2023年必须上市。然而,疫情冲击和监管收紧,万达四次冲击港股均告失败。
协议破裂后,万达不仅要偿还380亿本金,还要支付高额利息。
同时,万达的盟友们也变成了债主。永辉超市将万达告上法庭,要求赔偿38亿元;苏宁易购要求回购股份;甚至连王思聪的普思资本也因熊猫直播破产背负了20亿元的债务。这一连串的打击,让万达的资金链越来越紧绷,也让王健林的商业信誉几乎崩塌。
三、轻资产转型:卖楼续命,怎么卖都不够
2015年,王健林提出“轻资产转型”,计划用品牌和管理输出代替重资产持有。这听起来像是一个聪明的战略转型,但实际操作更像是“卖血续命”。从2023年至2025年,万达商管已经出售了26处资产,包括48座万达广场。
甚至连万达酒店和万达文化集团的股份都被卖掉,王健林的个人股权接连遭到冻结。
然而,即便如此,也难以填补万达商管的债务窟窿。截至2024年6月末,万达商管的有息负债高达1375.61亿元,其中一年内到期的有息负债就有302.69亿元。而公司前三季度的收入仅为400亿元,利润只有97亿元,连还利息都成了问题。
所谓的“轻资产转型”,最终沦为了不得已的“拆东墙补西墙”。
四、盟友翻脸,信任崩塌比玻璃还脆
曾经的盟友,如今成了债主;曾经的商业帝国,如今变成了债务泥潭。商业社会的本质是利益交换,王健林显然低估了利益至上的冷酷现实。2017年万达遭遇股债双杀时,融创的孙宏斌和富力的李思廉以“骨折价”接盘万达文旅城和酒店资产,外界评价他们是“趁火打劫”。
但真正让人唏嘘的是那些曾经的合作伙伴,如永辉超市、苏宁易购,甚至王健林自己的儿子王思聪,这些人都因为债务问题与万达站到了对立面。
更扎心的是,万达内部也在崩塌。2025年,万达商管总裁张霖辞职,新总裁张春远身兼六职,被网友调侃“一天48小时都不够用”。而王健林自己,也从曾经的“商业教父”沦为了“卖楼专业户”。
这一切,像极了一个帝国从内部瓦解的过程。
王健林的跌宕人生,像极了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海。他曾站在巅峰,也曾跌入谷底,但始终没有放弃。他的坚持是值得尊敬的,他没有申请破产保护,没有转移资产,也没有出现烂尾楼。
但这种坚持,能否换来一个翻盘的机会?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。
时代的浪潮总是无情,曾经的“胆子大”如今成了反面教材。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,但胆子大却无法抗衡时代的巨浪。在这个时代里,没有永远的船长,只有永恒的求生欲。
王健林的故事配资官方平台,留给我们的,或许不仅是唏嘘,更是深深的反思: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,我们是否低估了风浪的凶猛?
盈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